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五脏六腑 > 正文

心血管标志物汇总及各种标志物解析

来源:中检健康 编辑:中检健康 时间:2020-11-16
一、 心血管疾病概述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这些疾病都有着相似的病因、病发过程及治疗方法。

1.1 常见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一组心脏和血管疾患,包括:
•冠心病——心肌供血血管的疾病
•脑血管疾病——大脑供血血管的疾病
•周围末梢动脉血管疾病——手臂和腿部供血血管的疾病
•风湿性心脏病——由链球菌造成的风湿热对心肌和心脏瓣膜的损害
•先天性心脏病——出生时存在的心脏结构畸形
•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腿部静脉出现血块,它可脱落并移动至心脏和肺部

心脏病发作和中风通常属于急症,主要是由于堵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心脏或大脑。这种情况发生的最常见原因是在心脏或脑部供血血管内壁上堆积有脂肪层。中风也可能是因脑血管或血栓出血造成。

1.2 病症症状及表现类型
症状往往是诊断疾病的先导。心脏病亦如此,病人的感觉,也可为医生提供重要线索。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把某些不相干的症状,与心脏病联系起来,是常有的事情。有不少人以为,心悸就是心脏病。其实,虽有心悸但心脏却是健康无恙的。因此,把心脏病症状说清楚,对唤起人们的注意和消除不必要的疑虑是必要的。

心悸
心悸是主观感觉及客观征象的综合症状。主观上患者感觉心脏跳动快速、不整或搏动有力。客观检查可见心跳频率过快、过缓或不齐,即有心率和心律的变化。

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也是主观感觉和客观征象的综合表现。主观上感觉呼吸费力,客观上呼吸次数增多,动作快而幅度加大。

眩晕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是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使患者自觉周围景物或自身在旋转及摇晃,眩晕发作时常伴有平衡失调、站立不稳及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晕厥
晕厥是由于一时性的脑缺血、缺氧,导致大脑皮心血管疾病质一过性功能障碍,引起突然的、可逆的、短暂的意识丧失的一种临床病征。

胸痛
这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症状,由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包炎或肺梗死等引起,以心绞痛最为常见。心绞痛多数呈短暂发作性胸骨后疼痛或不适,部分冠心病患者会表现为上腹痛、肩背痛。

咳嗽、咯血
胸部和呼吸系统疾病都可以有咳嗽和咯血。心脏导致的咳嗽和咯血表现及病理生理不同。

紫绀
这是组织缺氧的表现,分为周围性紫绀和中心性紫绀。周围性紫绀多是心力衰竭或休克,中心性紫绀可能是右至左分流或肺组织有广泛性病变,中心性发绀与周围性发绀同时存在多是心力衰竭。

二、 心血管疾病相关的重要标志物
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指标除临床症状和体征外,主要靠医学检验技术,特别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各类标志物的检验技术。尽管在心脏病尽管在心脏病的诊断检查技术中还有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血管造影、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但这些检查价格昂贵,不适于动态监测,而血液生化检查对心脏病尤其是冠心病的诊疗可提供重要的实验室数据。在所有方法中,心电图(ECG)和生化标志物测定仍是使用最广和价廉的方法,但ECG对于无Q波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l )、不稳定心绞痛及病情复杂的患者仍无法诊断,此时只有依靠心脏损伤标志物的检测。

心血管疾病标志物检测在临床应用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早在1954年,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旧称GOT)就作为用于诊断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的心脏标志物而应用于临床。随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不断发展,陆续又有许多心血管疾病标志物检测先后应用于临床,在心脏疾病的诊断、危险性评估、疗效观察、预后估计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2.1 心机损伤标志物
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b/Myo),心肌肌钙蛋白(cTn)等。

这些标志物在正常情况下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心肌梗死发生后释放入血,若在血中发现这些物质水平升高则表明有心肌损伤存在。相对而言,CK、CK-MB和Mb等对心脏疾病诊断的特异性稍差一些,体内其他部位肌肉受损,血中这些标志物等水平也可升高。近年来,cTn(包括cTnl和cTnT)的临床检测越来越受到重视。临床实验室cTn只存在于心脏,是目前诊断心肌损伤(尤其是心肌梗死)灵敏性和特异性最好的生物标志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Syndrome,ACS)的危险性分类中也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2.2 心肌缺血标志物
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 Modiffied Albumin,IMA)测定是新的实验项目,已用于在急诊室就诊的胸痛病人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与IMA类似,CD40配体、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 等在评价心肌缺血和ACS危险性分类方面也显示较好的价值,但其临床特异性还需更多研究证实。

2.3 心脏功能的标志物
当前可用于诊断心力衰竭的是检查两种钠尿肽:BNP(B钠尿肽)和前-BNP(-末端前B钠尿肽)即NT-proBNP。临床研究和应用表明,BNP或NT-proBNP两者应用价值基本相同,都是较好的心力衰竭时的心脏标志物。

可溶性ST2为白介素-1受体家族成员之一,研究显示其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管理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它对生物力学或心血管应激(例如缺血)的反应为升高。检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ST2水平,能协助医生对患者进行治疗和监护,改善患者的转归。ST2能提供准确的死亡风险预测。ST2水平超过阈值,提示患者具有病死的高风险状态。

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DM)是一种肽类激素,具有舒张因子作用,在微循环和内皮障碍时扮演重要角色。肾上腺髓质中段肽原(MR-proADM)是内皮障碍时反映ADM释放的一种稳定的替代标志物,因此,国外有学者认为MR-proADM作为一种新型的反映血管状态的生物标志物,比NT-proBNP能更好地预测死亡,可以帮助区分那些需要强化治疗的极高危CHF患者。

2.4 炎症反应性标志物
常见的炎症标志物主要有: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糖基化终末端产物等。

2.5 预测心脏危险事件的标志物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作为独立的心血管风险指标已被广泛接受,是高血脂、吸烟、糖尿病之外的又一危险因子。

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是冠状动脉疾病的炎症因子,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和危险评估中起一定作用。研究发现,MPO水平的升高不仅与患冠状动脉疾病易感性相关,还可以预测早期患心肌梗死的危险性。

脂蛋白磷脂酶A2(Lipoprotein phospholipaseA2,Lp-PLA2)水平。Lp-PLA2在血管壁内产生氧化分子,它更易于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产生不稳定性斑块。Lp-PLA2水平的升高预示着有斑块形成和破裂的很大危险性,并且不依赖其他脂类和CRP水平。有Lp-PLA2水平升高的病人发生心脏事件的危险性很大。

心血管疾病相关标志物汇总

心机损伤标志物
肌酸激酶(CK)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肌红蛋白(Mb/Myo)
心肌肌钙蛋白(cTn)等

心肌缺血标志物
CD40配体
缺血修饰白蛋白(IMA)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

心脏功能的标志物
ST2
BNP或NT-proBNP
肾上腺髓质中段肽原(MR-proADM)

炎症反应性标志物
C反应蛋白(CRP)
白介素-6(IL-6)
肿瘤坏死因子-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糖基化终末端产物等

预测心脏危险事件的标志物
同型半胱氨酸(HCY)
髓过氧化物酶(MPO)
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

其他心血管疾病标志物
血清唾液酸(SA)
心锚重复蛋白(ARP)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
人载脂蛋白A1(APOA1)
抗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半乳凝集素-3蛋白(Galectin 3)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


三、 相关心血管标志物解析

3.1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2, Lp-PLA2),亦称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H),由PLA2G7基因编码的441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约为45 kDa。Lp-PLA2经成熟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合成和分泌,并受炎性介质的调节,具有促炎症和促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其具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是AS中的一种新的炎性反应标志物。Lp-PLA2在血液中的浓度可动态地反映动脉粥样斑块的炎症程度,浓度越高风险越大。此外,检测血中Lp-PLA2水平可以用来识别冠心病的高危个体,根据Mayo Medical Laboratories的研究,当血液中Lp-PLA2浓度高于235 ng/mL,提示心肌梗死、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的风险。

Lp-PLA2为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事件的独立风险因子,与其具有高度一致性及精确性,是急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复发事件高风险患者的准确风险评估标志物。


3.2 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
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是一种血红素蛋白,富含于中性粒细胞中,由粒细胞进入循环之前在骨髓内合成并存储于噬天青颗粒内。外界刺激可导致中性粒细胞聚集,从而释放髓过氧化物酶。MPO的相对分子量为150kDa,是由两个亚单位通过共价结合形成的四聚体,每个亚单位又有一条重链α(相对分子量60kDa)和一条轻链β链(相对分子量为15kDa)构成。

MPO可以通过催化氧化氯离子产生次氯酸在吞噬细胞内杀灭微生物,破坏多种靶物质,对机体产生和调节炎症反应等多方面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其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LDL)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因此MPO被认为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

目前,MPO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心血管标志物,体内MPO含量升高预示着有动脉硬化以及冠心病的风险,是心肌梗死的早期预警,比其他指标如肌钙蛋白T、CK-MB以及CRP更灵敏,更早地诊断和危险评估。 在胸痛发生2h内MPO水平即可明显升高, 所以,对于胸痛患者而言,MPO对于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将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3.3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FABP3)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FABP3),是心脏中的一种新型小胞质蛋白,是心脏最丰富的蛋白质之一,约占心肌细胞可溶性蛋白总量4%-8%。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后,H-FABP比肌钙蛋白I更快速地从心肌细胞中释放,H-FABP可以早在胸痛发作后1-3小时在血液中被发现,6-8小时达到峰值然后在12-24小时内恢复正常,在早期AMI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良好的特异性。H-FABP相对于MYO具有高度的心肌特异性,其心肌特异性是肌红蛋白的15-20倍,此外,H-FABP的正常血清/血浆值比肌红蛋白低,从而降低假阳性比率,因此,H-FABP取代MYO作为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理想的标志物,将成为趋势。

除用于AMI早期诊断外, H-FABP被用作监测心脏手术后心肌梗死和再灌注后心肌损伤程度。H-FABP浓度在ACS长期预后中,可有效鉴别出AMI、心衰及不稳定心绞痛等不良事件的高危患者;H-FABP与肌钙蛋白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敏感性,对ACS更具诊断价值。


3.4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纤溶酶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当纤溶亢进时,纤溶酶将会降解纤维蛋白或者纤维蛋白原,降解后的产物总称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FDP是由以下分子量大小不一的物质组成:X-片段、Y-片段、D-片段、D-二聚体等。

FDP是纤溶系统活动性的指标,在凝血实验中经常被会被检测。特别是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综合症(DIC)的诊断以及术后病人的随访,FDP是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


文章来源:华美生物
(声明:本网站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中检健康 邮箱:hr@jk123.org

Copyright © 2020 pco.com.cn 中检健康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urHost

京ICP备20003558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非经营性-2021-0144)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652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德胜门外大街11号B座316室  电话:010-6236819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