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疾病 > 红斑狼疮 正文

千变万化的红斑狼疮

来源:中检健康 编辑:中检健康 时间:2021-01-29
我们偶尔会听说有关红斑狼疮的新闻,以及一些研究进展,可是一般朋友们对这种病症了解甚微,也不明白它的发病机理是什么,下面我就为大家科普一下红斑狼疮的简单知识。

什么是红斑狼疮呢?

红斑狼疮(LE)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多见于15~40岁女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疾病谱性疾病,可分为盘状红斑狼疮(DLE)、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深在性红斑狼疮(LEP)、新生儿红斑狼疮(NLE)、药物性红斑狼疮(DIL)等亚型。

红斑狼疮的发病因素是什么?

病因多元化,尚未明确,目前已知与三种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有家族聚集倾向,0.4%~0.5%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一级或二级亲属患有红斑狼疮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单卵双生子通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比率可高达70%,而异卵双生子该比率为2%~9%;目前发现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有关的基因位点有50余个,多为HLA(人类白细胞抗原)Ⅱ、Ⅲ类基因。

2.性激素

本病多见于育龄期女性,妊娠可诱发或加重系统性红斑狼疮,但证据尚显不足。

3.环境因素及其他

紫外线照射可激发或加重红斑狼疮,可能与其损害角质形成细胞,是DNA发生改变或“隐蔽抗原”释放或新抗原表达致机体产生相应抗体,从而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损伤相关。药物如肼苯达嗪、普鲁卡因、甲基多巴、异烟肼、青霉素等均可诱发药物性红斑狼疮。某些感染(如链球菌、EB病毒等)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

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

主要侵犯皮肤,是红斑狼疮中最轻的类型。少数可有轻度内脏损害,少数病例可转变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损害初起时为一片或数片鲜红色斑,绿豆至黄豆大,表面有粘着性鳞屑,以后逐渐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色素明显加深,略高于中心。损害主要分布于日光照射部位,如面部、耳轮及头皮,少数可累及上胸、手背、前臂、口唇及口腔黏膜也可受累。多数患者皮损无自觉症状,但很难完全消退。头皮上的损害可引起永久性脱发,陈旧性损害偶尔可发展成皮肤鳞状细胞癌。

红斑狼疮的治疗

1.肾上腺皮质激素

具有较快抑制免疫反应和较强的抗炎作用,是最常用的治疗药物。近年采用的激素冲击疗法提高了危重症的缓解率。但是激素也有不少副作用,导致肥胖、多毛、各种感染、高血压、青光眼、糖尿病、消化道溃疡、出血、精神症状、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

2.免疫抑制剂

通过抑制免疫反应使自身抗体生成减少,用于大剂量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激素减量,病情复发,或有心、肾、脑等重要器官受损的重症患者。近年,环磷酰胺冲击疗法或与甲基强的松龙配合的双冲击疗法、氨甲喋呤鞘内注射以及环胞霉素A、霉酚酸酯等药物的应用,使顽重症疗效有所提高,但毒副作用较多,可导致脱发、胃肠道反应、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肝肾功能损伤、月经紊乱或闭经、并发各种感染等。

3.丙种球蛋白

大剂量球蛋白静脉注射通过抗体封闭作用治疗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不能控制的难治性患者,国内外均有成功经验。但此法对不同的病人疗效差异很大,也有一定副作用,且价格昂贵使应用受限。

4.血浆置换、双重滤过、血浆吸附

能迅速减少血液中的抗体和免疫复合物,较快改善病情,但仍属短期缓解病情的权宜疗法,需和激素及免疫抑制剂配合应用。也有并发感染、凝血障碍、水和电解质失平衡等副作用。
(声明:本网站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中检健康 邮箱:hr@jk123.org

Copyright © 2020 pco.com.cn 中检健康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urHost

京ICP备20003558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非经营性-2021-0144)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652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德胜门外大街11号B座316室  电话:010-62368194

Top